某河道绿化带桥台基坑钢板桩支护施工方案二

点击次数:3912 次更新时间:2016-05-13编辑:武汉中冲建筑

 

第二章  工程概况

2.1  工程概况

****北河沿中心路红线布置,北起环北路,南起东滨路,在十四号路以南规划路汇合向东流入F1内湖,河道总长1688m。河道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,防潮标准为200年一遇,雨水排放标准为2年一遇短历时暴雨遭遇20年一遇潮位。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0.0m3/s~46.7m3/s。河道提防的工程级别为Ⅰ级,其余次要建筑物一连通箱涵、截流管及截流箱涵、雨水支涵按3级建筑物设计。
北支河道长1170.33m,设计底宽9.5m~14m,河底高程2.0m~-1.3m;南支河道长243.67m,设计底宽14m,河底高程0.0m;东西走向段河道长274.0m,设计底宽14m,河底高程-1.3m。河道堤防与两岸道路相结合,道路路面高程即为河道堤顶高程,道路路面高程为4.5m~5.3m。
河道断面为矩形槽加放坡的复试断面形式,平台高程2.2m
北支河道两岸均布置初雨截流设施,西岸为截流箱涵,箱涵尺寸B×H=3×2.5m。东岸为DN1000~DN1500截留管;南支河道仅在西侧布置初雨截流箱涵,箱涵尺寸B×H=3×2.5m;东西走向段南北分别顺接南北两支初雨截流设施,并在河口钢闸坝前汇合进入污水泵站。
****北河为填海区,区域分为填土挤淤区和淤泥隆起区,局部地区在填土层下仍夹存5~6m淤泥,为保证河道提防的整体稳定,河道岸墙主要采用两种形式:悬背挡墙主要分布在填土挤淤区的北支,挡墙段河段长度为738.55m。排桩分为双排桩和单排桩,单排桩采用冲(钻)孔灌注桩,桩径1.2m,桩间距1.5m,桩长14~19m,桩顶高程2.0~3.0m,双排桩也采用冲(钻)孔灌注桩,桩径1.0m,桩间距1.5m,排距3.0m,桩长20~22m,桩顶高程4.0m,排桩段河道长度为949.45m,其中单双排桩支护长度为293.56m,在淤泥顶面高于河底高程以上河段,桩间采用Φ550@400水泥搅拌桩拦淤(见图2-1-1-1)。
因为整个河道、河道两侧的绿化带边坡和中心路路基、管沟基础、桥台基础、挡土墙基础等等建在填海区的淤泥包区,淤泥含水量高,流动性大,虽河道开挖其两侧采取了钢筋砼排桩支护、路基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,但为了减轻河道开挖而两侧排桩因绿化带边坡压力和管沟基槽开挖、桥台基坑开挖、挡土墙基槽开挖等而围护周围淤泥的流动和坍塌,保证土方开挖安全有效快捷,设计院采用了临时钢板桩支护设计。

2.2  工程地质条件

场地原始地貌为滨海浅滩潮间带,原地面高程在-0.5~0.8m,后经大面积填海造地,现状地面高程多在4~13m。
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:
①人工填土(Q4S):堆积年限1~2年。颜色较杂,一般以块石、砂和砾质粘性土为主回填,夹杂建筑垃圾,局部夹杂淤泥质土,填筑较松散。块石含量不均,在20%~70%之间,直径一般100~400mm,少量达到1m以上。场地区内一般均有分布,厚度7.6~21.8m,层底面高面高程0.32~-9.86m。
 ②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(Q4m):主要为淤泥、淤泥质土,局部夹砂,深灰色,软-流塑状,夹贝壳残片。该层一般位于人工填土层的下部,经人工堆填挤淤后,厚度变薄多在1.6~7.4m,局部缺失。该层底面高程-3.48~-13.16m。
③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(Q3al+pl):由河流冲洪积作用形成,沉积物有由粗至细的至少2个沉积韵律,地层由上至下可细分为:
③-1粘土(局部含砂、砾),沿线一般均有分布,厚度2.4~10.8m,可塑状,标贯击数7~10击,底面高程-8.8~-19.9m。
③-2中粗砂(含粘粒),分布不连续,多呈松散状,标贯击数5~10击,一般含粘粒5~20%,岩芯部分可成形。厚度1.1~4.9m,层底面高程-10.39~-17.77m。
③-3砾砂(含粘粒),局部分布,在南干渠一带分布较为集中,呈松散-稍密状,标贯击数6~14击,一般含粘粒5-10%,岩芯局部成形。厚度2.1~5.3m,底面高程-6.38~-23.8m。
③-4淤泥、淤泥质土,沿线分布不连续,主要集中于北干渠南段及南干渠北段一带,多呈软塑状,无贝壳残片,局部夹砂砾,厚度一般1.1~3.2m,底面高程-11.66~-17.87m。
③-5粘土,分布不连续,可塑状,层厚2.2~2.5m。
③-6中粗砂(含粘粒),分布不连续,呈松散状,标贯7~9击,层厚1.7~4.8m,底面高程14.3~-24.4m。
③-7砾砂(含粘粒),分布不连续,多呈松散状,标贯击数4~11击,多含有粘粒,层厚4~6m,底面高程-16.28~26.72m。
此外,场地还分布有细砂层(局部含粘粒10%~30%),以透镜体状产出,分布不连续,多夹于粘土层上部和砾砂层上部。
④残积土(Qel):沿线均有分布,位于冲洪积层下部,由中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的砾质粘性土,多呈可塑-硬塑状,标贯击数6~14击,下部可达20击以上。埋深一般大于20m,层厚较大,多数钻孔未揭穿,从少数钻穿该层的钻孔可见,该层厚度大于

 

 


推荐案例

Application Case